常見動物名稱的方言比較
時間:2020-12-29 20:03:24 來源:星星閱讀網(wǎng) 本文已影響 人
打開文本圖片集
【摘要】本文主要通過對常見動物名稱的方言比較,找出動物名稱在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“異”的同時,更著重發(fā)現(xiàn)動物名稱在方言中的規(guī)律。在整理方言中動物名稱的基礎(chǔ)上,對動物名稱的語音進行了比較研究。
【關(guān)鍵詞】動物名稱;方言;語音
本文方言材料來源
關(guān)于漢語方言的區(qū)域劃分,大家眾說紛紜,所以存在多種說法,但是相對統(tǒng)一的是:通常把方言區(qū)劃分為七個或八個大方言區(qū)。隨著漢語方言研究的不斷發(fā)展進步,很多專業(yè)人士針對漢語方言又展開大規(guī)模的分析調(diào)查,然后以這些專業(yè)的調(diào)查結(jié)果為基礎(chǔ),將方言分區(qū)作了適當調(diào)整,劃分如下:官話、晉語、吳語、湘語、贛語、客家話、閩語、粵語。本文的方言區(qū)域和方言點參照李榮的《方言大辭典》劃分如下:
官話:北京、濟南、西安、武漢、成都、合肥、揚州、牟平、萬榮、洛陽、銀川、烏魯木齊、貴陽、西寧、柳州、哈爾濱、徐州;
晉語:忻州;
吳語:蘇州、溫州、金華、丹陽、杭州、上海、崇明;
湘語:長沙、婁底;
贛語:南昌、黎川、萍鄉(xiāng);
客家話:梅縣、于都;
粵語:廣州、東莞;
閩語:廈門、福州、建甌、???、雷州。
二、動物名稱的語音比較
1、南北方言的語音變化
方言中有些詞匯是由于方言區(qū)域的語音影響,長時間演變而來。南方方言和漢語中古音相對類似,北方話固然摻雜了新的語音因素,發(fā)展更是迅猛,然而依舊存在特別鮮明的發(fā)展規(guī)律。
注:表格中的〇代表該地區(qū)的動物名稱與普通話相同,空白表示《方言大辭典》中未收入。
表1:部分詞匯南北方言比較
(1)蚯蚓
《爾雅·釋蟲第十五》:“蚯蚓, 蠶”。郭璞注:“即蜿蟺也,江東呼寒蚓”?!稄V雅》:“蜿,蚯蚓也”。蟺:“蚯蚓也,黃鱔也”。
北方方言中多稱蚯蚓為曲蟮,此處“曲”形容其外形,“蟮”本字當為“蟺”,因讀音相同且蚯蚓和黃鱔體型相似,在流傳過程中各地方言選擇使用大眾熟悉度更高的“蟮”字代替本字。
梅縣方言蚯蚓稱為“?公”或“ 公”。羅翙云《客方言·釋蟲魚》、《客贛報告》、《對照辭典》等文獻中皆有此記錄。今按:“?”,《玉篇·蟲部》:“許偃切,寒?,即蚯蚓”。《集韻》上聲隱韻許謹切:“又許偃切,蟲名,蚯蚓也,吳楚呼寒?”。《廣韻》上聲阮韻虛偃切:“寒?,又休謹切”。
,《廣韻》上聲銑韻牽繭切:“ 蠶,蚯蚓”。溪母。梅縣部分方言溪母字讀“h”。故“ 公”音亦合。故目前學(xué)界認可的梅縣對蚯蚓的稱呼有兩種,“?公”或“ 公”皆可。
南昌,稱蚯蚓為“寒?子”,“寒”字來源于古代江東的稱呼——“寒蚓”。廣州、建甌話蚯蚓分別叫做“黃?”、“加溜?”?!犊滴踝值洹分兄赋觥?”有蚯蚓之意,在吳楚則呼為寒?。當然,吳楚等地已有改變。廣州話古溪母字今有讀“h”“f”的現(xiàn)象,而且這種現(xiàn)象在附近地區(qū)普遍存在。所以南昌、廣州、建甌話中的“?”其實跟梅縣方言有相同根源,都是源于溪母的“ ”。
最接近于現(xiàn)在的“蚯蚓”這種叫法的是雷州、廈門這兩個地方的方言。蚯蚓,即塗蚓。在閩語中又叫“杜蚓”或“土蚓”,閩南語中有部分詞依舊沿用上古閩越語,因而把“蚯蚓”稱作“杜蚓”或“土蚓”。蚯蚓的生存環(huán)境是泥土,所以“土蚓”的“土”字的來源是顯而易見的。在當?shù)胤窖灾蟹Q泥為涂,“杜蚓”中的“杜”正是“涂”的音變,“塗蚓”是“杜蚓”的異用字。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幾個地區(qū)對上古音保留較多。
(2)蜻蜓
《爾雅·釋蟲第十五》:“虰蛵,負勞?;蛟患打唑纫玻瓥|呼狐梨。所未聞”。濟南、蘇州、南昌直接稱呼其為“蜻蜓”。哈爾濱、績溪稱其為“蜓蜓”,是當?shù)厝巳 膀唑选钡摹膀选弊种丿B而得。洛陽、武漢稱其為“虰虰”,成都呼“虰虰貓兒”。崇明稱為“新人”,“新”本字當為“蛵”。
鄱陽,江西省東北部,贛方言區(qū),稱呼“蜻蜓”為“江雞”。東莞稱其為“?蛜”。清代張慎儀《續(xù)方言新校補》:“蜻蜓一名負勞,一名桑根,一名白宿,淮南人呼為康伊,鄱陽人呼為江雞”。明代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亦有注釋:“大而色青者曰蜻蜓;小而黃者,江東名胡黎,淮南名?蛜,鄱陽名江雞”。兩者說法皆出自《古今注》?!斗窖浴すⅰ罚骸膀唑?,淮南人呼為?蛜,詳蛜字注”?!都崱罚骸扒饘小?。
這里的“淮南”是淮河以南的地區(qū),包括現(xiàn)在的江蘇、安徽境內(nèi)的淮河以南地區(qū)。而東莞地處廣州,顯然不屬于淮南地區(qū)。東莞“?蛜涌”,是公關(guān)附城鎮(zhèn)一地名。那東莞“?蛜”一詞的由來是否是原淮南人口遷移到了南方引起語言接觸,仍有待考證。?蛜,?,《唐韻》:“苦岡切”。聲母是“溪”,韻母是“唐”。蛜,聲母是“影”,韻母是“脂”,反切是“於脂”,如果僅僅憑借該讀音,是很難找到本來的字,那么,詞義的來源亦無法查證。
(3)蟬
蟬,北京話叫“知了”?!对娊?jīng)》中,蟬稱螓、蜩、螗?!稜栄拧め屜x》中,又多了十一種叫法,分別是螂蜩、螗蜩、蜻蜻、茅蜩、蝒、馬蜩、蜺、寒蜩等。揚雄的《方言》提及蟬,又多出十種稱呼,分別是蛉蛄、蟪蛄等。其它尚有胡蟬、蝘、蚱蟬等多種別稱。
徐州,秋涼兒,《徐州十三韻》拾耶韻呹:“蛈,蟬也。俗名曰蛈蛚”。
蘇州,洋師太。《蘇州方言詞典》中對這一叫法的解釋是:體型跟蟬比較起來,顯得較小,每逢夏日酷暑的時候,常在樹上鳴叫,叫的聲音聽起來就象“洋—師—太”。由此可知“洋師太”這個詞是一個擬聲詞,值得注意的是它存在多種變體。比如yan sy tha,yan sy da,yan sy taeh等等。浙江吳興、南潯、菱湖等地,人們喜歡將一種體積中等,膚色為綠色的蒙古寒蟬稱作洋師太,吳興區(qū)等地區(qū)與蘇州地理位置十分相近,兩地之間隔著太湖,因此,通常都把蟬叫做“洋師太”。
濟南稱其為“截了”、“稍錢兒”、“稍線狗”。蒲松齡作“jieliao”。季羨林先生的《病榻雜憶》中如此寫道:“此人臉盤長得像知了,知了在濟南叫Chao Qian,就是蟬,學(xué)生們就給他起了一個外號,叫Chao Qian,我到現(xiàn)在也不知道這兩個字是怎樣寫”。濟南話蟬叫Shao Qian,似不是Chao Qian。這兩個字似應(yīng)寫作“哨蟬”。蟬在《康熙字典》中的解釋為:“音錢。蟲名”。前作“哨”字,是為彰其聲音。另外,濟南方言中的蟬蛹被稱作“燒雀狗”“稍線狗”。
2、方言詞匯受少數(shù)民族語言或外來事物的影響
語言是社會現(xiàn)象的一方面,其發(fā)展變化肯定會被社會發(fā)展變化干擾,社會進步促使語言得以發(fā)展。地理因素和社會因素是語言產(chǎn)生的外部條件,社會的分化、統(tǒng)一、相互接觸也會引起語言的相互分化、統(tǒng)一和接觸。與外界的接觸,勢必講干擾方言區(qū)的語言的詞匯系統(tǒng)。
表2:蜣螂的方言比較
屎殼螂,學(xué)名是蜣螂,很多人叫它屎虼螂、推丸等。上表是蜣螂在北方部分地區(qū)的方言名稱,“巴?!薄鞍桥!薄鞍屠伞薄芭琅!边@一系列叫法,有何聯(lián)系?《方言大辭典》中,銀川地區(qū)對“屎巴郎”的注釋是蜣螂。“郎”、“牛巴朗朗”皆為牛犢子、小牛娃娃之義。詞典中對“巴郎”一詞的出處做出如下猜測:巴郎可能來自維語“balan”,原義男孩,引申為“小”。西寧、太原、忻州“巴?!钡姆Q呼應(yīng)該是“巴郎”和“牛巴朗朗”的合稱,亦表“小”。西安“扒?!?,烏魯木齊“爬牛”同為“巴?!钡囊糇?。太原地區(qū)金龜子的別稱是“金巴?!?。在山西方言中,疊詞“牛牛”可以進一步引申為“小的飛的蟲子”,比如太原叫螢火蟲就是“明牛牛”。而這一現(xiàn)象在南方方言中卻未曾發(fā)現(xiàn),由此可見,歷史上北方地區(qū)與維吾爾族的接觸比南方要多,因此北方方言中留存少數(shù)維語發(fā)音。
表3: 青蛙的方言比較
青蛙在客家話中被稱為 兒,《漢典》釋 :蛙類動物;客家方言,纖 ,指小青蛙,常用喻弱者。梨頭 是一種較小的青蛙。 是借詞,原來是壯族語言中的詞,表示蛙類動物,后來桂林柳州一帶講西南方言的漢族人從壯族人那里借用。壯族主要聚居在我國的南方,廣西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(qū),因此 這一詞也多使用于南方部分方言。